美国关税政策反复下的半导体博弈与中国的应对之道 - 资讯中心 - 盈方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

美国关税政策反复下的半导体博弈与中国的应对之道

发布时间:2025年05月19日

美国关税政策反复下的半导体博弈与中国的应对之道


2025年4月11日,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(CBP)悄然修改税则,宣布对自动数据处理器、通信设备、半导体器件等商品豁免“对等关税”,这一政策转向距离特朗普4月2日宣布对中国等国家加征高达104%关税仅过去10天。这场戏剧性的“出尔反尔”,不仅折射出美国贸易政策的内在矛盾,更揭示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脆弱性与重构逻辑。

cf9253d312665768c3f5a2868f9c567

Ø 政策反复的本质:利益博弈与政治算计

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转向,表面上是“服软”,实则是多方利益博弈的产物。根据豁免清单,智能手机、笔记本电脑、半导体制造设备等“果链”相关产品成为主要受益者,而这背后正是苹果、戴尔、惠普等美国科技巨头的强力游说。

以苹果为例,其85%的硬件产品依赖中国制造,若按原计划征收125%的关税,iPhone在美国市场的零售价将上涨50%以上,直接威胁其市场份额。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(SIA)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市场占全球半导体消费的34%,英伟达、德州仪器等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均超过20%,高关税将直接削弱其全球竞争力。

9e0658e80d6a516def74deb59604ea8

更深层来看,这一调整暴露了美国“制造业回流”战略的悖论。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迫使产业链迁回美国,但半导体行业的高度全球化特性让这一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。例如,美国本土仅占全球半导体产能的12%,而台积电、三星等关键供应商的先进制程工厂布局在亚洲。若强行切断与中国供应链的联系,美国企业不仅面临成本飙升,更可能失去技术创新所需的规模效应。正如白宫豁免条款中设定的“20%美国成分”门槛,本质是通过规则设计,在保护本土利益与维持全球供应链之间寻求平衡。

Ø 半导体行业的豁免陷阱与长期风险

尽管此次豁免缓解了短期冲击,但半导体行业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并未消除。豁免政策的局限性体现在三个方面。

范围狭窄:仅覆盖部分成品(如智能手机、服务器),而GPU、芯片制造设备等核心品类仍需承担高额关税。例如,英伟达的AI服务器因包含未豁免的GPU组件,综合税率仍达40%。

政策不确定性:特朗普已宣布将于4月14日公布半导体关税细则,并暗示可能援引《贸易扩展法》第232条,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实施额外限制。

供应链扭曲:要求进口商品中“美国成分”占比超过20%才能享受豁免,迫使企业调整采购策略。例如,中国制造的iPhone若采用美光存储芯片或高通基带,可能满足豁免条件,但将加剧对美技术依赖。

长期来看,这一政策可能加速半导体产业链的区域化割裂。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引导“友岸外包”,将产能转移至越南、印度等国,但这些地区同样面临最高46%的关税壁垒,且缺乏成熟的配套产业。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建设进度滞后,已暴露出人才短缺、成本高企等结构性问题。这种“去全球化”趋势,将推高全球芯片价格,延缓AI、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商业化进程。

Ø 中国企业的破局之道:多维战略应对变局

面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复,中国企业需采取“短期防御+长期突围”的组合策略。

1. 供应链韧性升级 

多元化布局:此前依赖越南、泰国等“中转站”的企业需重新评估风险。例如,立讯精密在越南的AirPods生产线因46%的关税面临困境,可考虑向墨西哥、东欧等靠近欧美市场的地区转移。

国产替代加速:中芯国际、北方华创等企业正受益于设备国产化需求。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已提升至28%,关税压力将进一步推动这一进程。   

2. 市场结构优化 

开拓新兴市场: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在2024年达6.99万亿元,RCEP  框架下的关税优惠为电子产品出口提供新空间。同时,金砖国家  贸易额年均增长11.3%,成为分散风险的重要方向。

技术标准输出:华为的5G专利、中芯的成熟制程技术可借“一带一路”深化合作,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供应链体系。

3. 技术创新与资本协同

突破关键领域:针对美国限制的GPU、EDA工具等“卡脖子”环节,需加大产学研投入。例如,壁仞科技发布的BR100芯片性能已达英伟达A100的80%,显示国产替代潜力。

资本国际化:通过跨境并购获取技术专利,如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、韦尔股份收购豪威科技等模式,可快速弥补技术短板。   

eeb96a27e2f9d601a1e72ec9e3d32d5

特朗普的关税反复,本质是全球化与保护主义拉锯的缩影。对半导体行业而言,豁免政策只是暂时喘息,产业链的重构仍将伴随剧烈阵痛。中国企业的应对,既要警惕美国“规则武器化”的长期威胁,也需把握国产替代与多边合作的历史机遇。

未来竞争的核心,不再是单一产品的成本优势,而是技术生态与供应链韧性的全方位较量。在这场博弈中,谁能更快适应碎片化的全球贸易体系,谁就能在半导体产业的“新冷战”中占据先机。


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“中科红外”,著作权归原作者/平台所有。转载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,仅供读者参考,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